2020年5月25日 星期一

小姑娘大約五六歲,吐字清晰,語言表達能力好,故事講得一絲不差。


-1-
昨天坐公交,聽到一個小姑娘,在跟媽媽複述繪本里的故事。
小姑娘大約五六歲,吐字清晰,語言表達能力好,故事講得一絲不差。
我通過她的講述,很容易從手機上搜到了這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彩虹魚》。
大海裡,有一條彩虹魚,渾身長著七彩魚鱗,遊起來一閃一閃,非常漂亮。
一條小藍魚看到了,央求彩虹魚:“反正你有那麼多漂亮的魚鱗,不如送給我一片吧。”
如果我是彩虹魚,聽到這麼厚臉皮的話,一定會讓小藍魚滾一邊去。
彩虹魚也是這麼幹的,她理也沒理小藍魚,驕傲地遊走了。
小藍魚很生氣,到處說彩虹魚的壞話。
漸漸的,彩虹魚發現所有的魚都不理她,也不再跟她玩。
於是她向海星訴苦:“我這麼漂亮,為什麼大家都不理我呢?”
海星建議她去問章魚奶奶,因為章魚奶奶非常聰明,她什麼都知道。
彩虹魚找到了章魚奶奶。
我以為章魚奶奶會有什麼好主意呢,結果章魚奶奶教她把鱗片分給每一條魚。
最後,彩虹魚真的那麼做了,她把她身上的七彩魚鱗,一片一片地分給其他魚。
其他魚得到了鱗片,都很開心,喊著:“彩虹魚,快來跟我們一起玩吧。”
沒有了魚鱗的彩虹魚,覺得自己好幸福。
-2-
故事講完,小女孩的媽媽問她:“這個故事講了一個什麼道理?”
女孩說:“分享。懂得分享的人,才會得到幸福。”
女孩媽媽滿意地點點頭。
我卻感到一陣悲哀。
這個女孩很有天分,媽媽也重視教育,但他們卻被垃圾繪本欺騙了。
這個故事講的不是“分享”,而是“討好”。
分享和討好的區別是什麼?
分享,是你真心希望別人能和你一樣,體會某件事情的樂趣。
比如,你有一塊蛋糕,你覺得吃蛋糕是件非常幸福的事,你希望某人能和你一樣體會這種幸福。
於是你把蛋糕分給他一半。
而討好,卻是違心的。
你很珍愛一樣東西,根本沒打算分給任何人。
但為了得到對方的認可和稱讚,為了證明自己真的不錯,你忍痛割愛這樣做了。
最終,你也確實成功了,大家都說你是個好人。
但歸根結底,你活在了別人的眼光裡,被輿論綁架。
實際上,一個人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並不是自私。
相反,那些用自己的意願,來指責和要求別人的,才是自私。
-3-
如果說,人與人之間真的存在階層,那一定是從孩子的教育開始的。
當一些孩子被引導著開拓眼界,關注科學技術,學習自然知識,樹立遠大理想的時候,另一些孩子卻被訓誡,怎樣做一個討人喜歡的服從者。
然後,他們會長成不一樣的人。
前者會更有主見,熱愛真理,喜歡探尋事情的真相,主宰自己的人生,聰明而且幹練。
而後者,擅長察言觀色,做事中規中矩,缺乏想像力,更從來沒有關注過自己的內心。
《月亮和六便士》裡,有這樣一個片段:
畫家思特里克蘭德,為了實現夢想離家出走,卻意外感染重病。
樂於助人的施特略夫,不顧妻子的反對,把病得要死的畫家接到家裡照顧。
沒想到,他的妻子愛上了畫家,執意要跟畫家在一起,最後在痛苦的情感掙扎中自殺而亡。
有人指責畫家:“你就一點也不感到愧疚嗎?”
他反問:“我為什麼愧疚?”
對方把事情捋了一遍:“你病得都快死了,施特略夫把你接到自己家裡,像你親生父母一樣服侍你。為了你,他犧牲了自己的時間、金錢和安逸的生活。他把你從死神的手里奪了回來……”
畫家聳了聳肩膀:“那個滑稽的小胖子,喜歡為別人服務。這是他的習性。”
“習性”,這個詞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
-4-
每個動物都有自己的習性。
獅子擅長追逐,老虎擅長捕食,羊羔溫順而謙遜。
人也有自己的習性。
當一個人從小被傳統觀念教育,要做一個乖巧的人,要懂得討好別人,要把“合群”當成最重要的事。
那麼他的習性,和羊羔沒有區別。
可惜我們有太多人,在培養羊羔一樣的孩子。
當然,我不是說,我們不能教育孩子善良,分享,樂於助人。
但前提是,我們必須先教會孩子當一個“強者”,再當一個“好人”。
做一個強者,意味著你能夠愛自己,懂得捍衛自己。
然後你才可以做一個好人,去愛別人。
一團火苗,在長成熊熊烈火之前,就急於分享溫暖,那麼它很可能熄滅。
一條小魚,在還沒學會說“不”之前,就被教育要學會分享,那麼它只能做一條失去光彩的魚。
一個孩子,在沒有足夠的安全意識之前,就被教育要“樂於助人”,那麼他可能會上當,被人利用,甚至被拐騙。
我們當然要做一個好人。
但我們必須先學會做一個強者,然後才是做一個好人。
一個國家可以支援另一個國家,輸送技術和物資。
但如果那個國家敢厚著臉皮說:“反正你地大物博,不如割讓給我一塊?”
那麼,它必須亮出自己的底線。
做人也是一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