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0日 星期三

眼看著應采兒的肚子一天天的大了,馬上又要迎接新生命的到來,但是媽媽應采兒對Jasper的學習一點也沒有放鬆哦。

陳小春和應采兒一直是娛樂圈公認的恩愛夫妻,他們結婚之後生下了兒子Jasper,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應采兒和陳小春都是比較火爆的性子,沒有想到這兩位急性子,卻教出了一個這麼雙商超高的兒子。Jasper性格也是十分呆萌,就像是小天使一般。
現如今陳小春和應采兒又懷上了二胎。Jasper馬上就要當哥哥啦!

眼看著應采兒的肚子一天天的大了,馬上又要迎接新生命的到來,但是媽媽應采兒對Jasper的學習一點也沒有放鬆哦。

最近應采兒就將6歲的Jasper在試卷上寫下的"神造句"曬了出來。
試卷上的題目是要求學生造句,Jasper第一個詞選擇了【幫助】,寫下:“我幫助我的媽媽拍照”,這個句子還算正常水平哈。

然後他第二個詞選擇了【浪費】,竟寫下:“我每天浪費錢”。讓媽媽看了笑爆大贊“好句~好句~”。
網友也笑翻,說他小小年紀能有這等覺悟太優秀了,甚至歪樓表示羨慕“我也想有金錢可以浪費”。

從Jasper將"浪費"和"金錢"連接起來,可以看到他對於金錢是有一定概念的,懂得金錢的來之不易。
在《爸爸去哪兒》中Jasper就曾因隨意拿別人給的錢被陳小春訓斥,所以Jasper有這樣的金錢觀,是和陳小春、應采兒的教育分不開關係的。

應采兒堅信“三歲定八十”,對兒子的的教育從不吝嗇時間。日常生活中,盡可能地抽時間陪伴Jasper。
當Jasper想買鋼琴,她沒有盲目接納孩子的興趣,而是說:“這個太貴,不能隨便買。等你學好,這就是獎勵你的禮物,只有努力才能獲得。”
因為愛你,才要教你做對的事。從小讓孩子知道“來之不易”,讓他懂得“珍惜”,才不會肆意揮霍浪費。

教育家默克爾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其實,孩子一出生便生活在金錢的世界裡,在理財已經成為基本生存能力的今天,如果小時候缺少對金錢的了解和良好的財商教育,長大後就很可能為金錢所累、受金錢之苦。所以,一定讓孩子儘早和“錢”相遇。

01丨告訴孩子錢是從哪兒來的
很多孩子都不知道錢是哪裡來的,以為錢就是銀行里取出來的,尤其是現在線上支付普及之後,很多孩子都以為錢就在爸爸媽媽的手機裡。
所以當孩子問為什麼爸爸媽媽要上班,為什麼爸爸總是很晚才回來,什麼是加班的時候,就可以給孩子普及一些工作的相關知識,就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要工作,工作可以賺錢,賺錢就可以給家裡買好吃的,給你買玩具和衣服,帶你出去玩。”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帶孩子去爸爸媽媽上班的地方,讓孩子看看什麼是工作。
平時生活中也可以找些例子告訴孩子錢是通過勞動、工作賺取的。例如保洁阿姨給家裡打掃衛生,付出了勞動,所以媽媽給阿姨薪酬。這樣保洁阿姨就可以拿錢給家裡的小朋友買好吃的、好玩的。
記住一點:只是跟孩子闡明錢是從哪裡來的,不要變成像孩子訴苦,說自己賺錢有多辛苦,這樣不利於建立良好的金錢觀。
有這樣一個真實而發人深省的故事:
有個女孩剛上小學,有一次,父母帶著她去逛街,在一個繁華的路口,他們看到一位老爺爺在賣報紙。
於是,爸爸拿出5塊錢,讓女兒買了10份報紙。
當女兒買回來後,父母與她商量:按原價把報紙賣出去,看看需要花多長時間。
在父母的幫助下,女孩用了挺長時間,費了很大勁兒,才把10份報紙賣出去。隨後,父母又讓女兒去詢問賣報的老爺爺“一份報紙能掙多少錢”。
女孩從老爺爺那裡得知,一份報紙只能掙幾分錢。
女孩一算賬,才知道,自己花了這麼長時間、費了這麼多口舌,才掙了幾毛錢。
想到這裡,女孩對父母說:“爸爸、媽媽,掙錢真是太不容易了,我以後再也不亂花錢了。”
其實,我們也應該借鑒這對父母的方法,有意識地在節假日給孩子創造打工掙錢的機會。
孩子通過一次次“打工掙錢”的親身經歷,才會深切地體驗賺錢的艱辛,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去快餐店打工、發宣傳單、推銷一些小物品、送報紙、送牛奶等等。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我們需要陪在他的身邊,一來可以保證他的安全,二來可以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對於年齡大的孩子,我們就可以放手讓他自己去找打工的機會。

02丨讓孩子充分認識錢
美國基金會會長夏保羅先生說,美國家庭培養孩子對錢的認識和理財能力都比較早,社會對孩子財商的基本要求是:
3歲時能辨認硬幣和紙幣;
4歲時認識我們無法把商品買光,
必須在購買時做出選擇;
5歲時知道貨幣的等價物,
知道錢是怎麼來的;
6歲時能夠找零;
7歲時需要看懂價格標籤;
並且,父母要學會給孩子零用錢。
給孩子穩定的零花錢有三大好處:
1.可以讓孩子產生獨立自主意識
2.可以讓孩子學會計劃消費
3.可以培養孩子量入為出的習慣
我們建議5歲的孩子就可以給零花錢了。這個年紀的孩子對數字和金錢有一定的了解,也具有了一定生活常識,正是培養財商的好時機。

03丨讓孩子搞清楚“需要”和“想要”的差別
孩子想要新玩具其實是天性,尤其是看見別的小朋友買了新扭扭車,新芭比娃娃後,總是會吵著要買玩具。這個時候就要教他分清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
比如正巧他的水彩筆沒有水了,需要買一套新的水彩筆而不是扭扭車。你就可以給他提供一些建議,比如提醒他水彩筆沒有墨水了,最近幼兒園不是要畫畫比賽嗎?通過提醒和建議讓孩子自己去思考,最需要的東西是什麼,買了這個有什麼用處。讓孩子學會自己判斷和決定。
其次我們還要告訴孩子,爸媽雖然有錢,但不是想買什麼就能買什麼。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給孩子建立一種正確的金錢觀,不能讓孩子以為什麼都能用錢買的到,或者讓孩子覺得爸媽有錢可以隨便買東西。
孩子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感覺不到錢的作用,媽可以在平時跟孩子多強調一下。
比如去超市的時候,帶孩子一起購物,告訴他物品的價格就是需要用多少錢來買,可以明確告訴孩子柴米油鹽的價格,等孩子稍大一點,可以讓他來幫忙計算每次的購物賬。
還要告訴孩子錢是有限的,給孩子十塊錢,一起去購物,告訴他每次購物只有這麼多錢,想買酸奶就買不了果汁,如果想多買一瓶酸奶也是不行的,因為錢不夠了。
當孩子想要更多的時候,告訴他每次只有這麼多,如果還需要別的,請等到下一次。
4~6歲是培養孩子金錢觀的最佳期。假設孩子在童年時代就了解怎樣明智地消費和節制自己的購買欲,未來就更可能成為一個更有耐性更有計劃性的人,花錢方面如此,其他方面也是這樣。

04丨給孩子開一個自己的賬戶
逢年過節家人總會給孩子一些壓歲錢、零花錢。我們這一代的零花錢都是被媽媽以“我幫你存起來”的名義給“沒收”了。
現在我們當了父母,就不要再“黑”孩子的壓歲錢了。不妨給孩子開一個孩子自己的銀行賬戶,並買一個存錢罐,平時的零花錢不用的就可以存起來。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去銀行存入賬戶。
當孩子想買特別想要但是又不必須的東西時,就可以讓他花自己存的零花錢。既可以讓孩子體驗積少成多的樂趣,還可以讓孩子體會到選擇性消費的意義。
05丨父母要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在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上,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很多生活細節上要體現出珍惜的態度,不要隨意購買不需要物品然後丟掉,餐桌上的食物盡量不要浪費,帶孩子出去購物的時候也要有計劃有節制,不能一邊管著孩子這不能買那不能買,自己卻隨意想怎麼消費就怎麼消費。
這樣會造成孩子的不平衡心理,有時會想方設法弄到錢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如果犯了大錯誤就不可挽回了。
現在的孩子都生活在富足的生活環境裡,條件都相對較好,也正是因為如此,培養其正確的金錢觀比直接給予孩子金錢更重要。
建立一種正確的金錢觀,讓孩子養成節約的好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