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家庭當中,不少人都渴望能夠要一個雙胞胎,那樣的話不知道會增添多少樂趣,雙胞胎成長的路上,少不了困惑,自然也少不了誤會的快樂,而且對於彼此而言,也能夠相互作伴有個依靠。
根據現代的醫學調查研究表明,現在出生的新生兒當中,比例為1/80,而龍鳳胎的機率更小,大約在150個雙胞胎中,才會有一對龍鳳胎。
這個數字說少也不少,然而讓人好奇的是,我們如今在身邊經常見到的雙胞胎寶寶,為何在古代卻極少出現呢?這其中是否有什麼秘密?
首先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雙胞胎的誕生原理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婦女每月排卵一次,有的時候因為派出兩個卵細胞同時受精,從而誕生兩種胚胎,第二種情況則是同一個受精卵在發育過程中復制分裂,從而演變成兩個單獨的具有同樣染色體和基因物質的個體,他們的模樣更加類似。
一般來說,往往30歲以上比較高齡的產婦更容易造成經期不穩定,從而導致雙胞胎的出現,然而古代女子結婚生子的年齡,卻要比現在早上太多,《周禮》就規定:“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值得注意的是,這裡周禮規定的是男女結婚日期的上限,並非下限。
畢竟古代生產力落後,科學技術水平不發達,一個人47歲,已經能夠被叫做“晚途”,雖然歷朝歷代對於“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沒有做出硬性的指標,但是明清的時候,男性16歲以上,女性14歲以上就能夠相互結婚並且被政府認可。她們的早生育就減少了雙胞胎出生的現象
還有就是,現代不少想要雙胞胎的夫婦都會採取藥物的手段來刺激,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雙胞胎的比例,不過古代可沒有這樣子的手段。
而雙胞胎產婦,比起一般的產婦也更加危險,更加容易出現流產的現象,我們在清宮劇當中看到哪位娘娘沒有保住孩子的事情,在過去古代確實時有發生,更別說民間的老百姓了,因此很多雙胞胎產婦都不能順利生下兒子。即便是生下,也不能有充足的乳汁哺育好,雙胞胎一個或者是兩個早夭都是時常發生的事情。
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根據專家分析,過去不是沒有雙胞胎,而且還不少,不過很大一部分,則是被人為的“毀”掉了,為何會這麼說呢?古代最基本的繼承製度為嫡長子繼承製,首例雙胞胎的出現對於富貴人家來說,是一個十分困難的問題,如何分別伯仲?要知道誰當哥哥誰當弟弟,這就意味著將來的家產,以及官爵土地分配在出生的時候就已經確定好。那麼當弟弟的是否將來又會不服氣呢?
《西京雜記》就記載:“霍將軍妻,一產二子,疑所為兄弟。”霍將軍等家人也不知道如何區分,最終有人建議:“前生者為兄,後生者為弟。今雖俱日,亦宜以先生為兄。”一般來說,古代的“同胞兄弟”並非指雙胞胎,而是指的同一個母親所生下。
在《水滸傳》當中,施耐庵筆下有著兄弟關係的好漢就有四五對,比如童威童猛是兄弟,張順張衡是兄弟,孫立孫新是兄弟,還有穆私穆春,孔明孔亮等等,卻沒有一對介紹他們是同時所生。
古代人對於這種雙胞胎的“同時”性質關係,是比較忌諱的,尤其是在需要繼承家業的富貴人家以及皇宮,一般來說兄就是兄,弟就是弟,沒有混為一談的概念,所以雙胞胎也就人為的被抹除“毀掉”了,這就是歷史上另外一個鮮有記載雙胞胎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