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8日 星期五

峴港安秋盆河上有座迦南島,在一大片水椰林中載著遊客的簸箕船就像水中不倒翁一樣,旋轉、前進,東倒西歪,但卻不傾覆

【環球時報駐越南特約記者白勉環球時報特約記者仇秀莉】峴港,越南中部濱海城市,為天然良港。在其西南60多公里的美山有古代佔婆塔群遺址,其東南35公里則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會安古鎮。在峴港的海邊,經常看到無數只形似“大簸箕”的圓形小漁船,閒置時就倒扣在海灘上,遠遠望去,如同一個個小饅頭。當地有一個熱門旅遊項目,就是坐簸箕船。峴港安秋盆河上有座迦南島,在一大片水椰林中載著遊客的簸箕船就像水中不倒翁一樣,旋轉、前進,東倒西歪,但卻不傾覆。前不久,筆者就剛剛在這裡體驗了一把簸箕船。

簸箕船上玩特技
傳統的漁船隻需向後划水就可以前進,而簸箕船由於圓形船體自身會在水上旋轉,因此想要前進必須用弧形的划水方式,更要掌握好划水的方向和力度。但一旦入了門,就會覺得簸箕船的操縱十分有趣。簸箕船不大,除了一個船夫,一般只能坐一到兩個遊客。有的船夫在海面上會把船槳交給遊客,讓其體驗划船。遊客手忙腳亂,船還是原地打轉。還有的船夫在船上隨著音樂翩然起舞。船夫在船上舞動,引得船體前後晃動,更絕的船夫會讓遊客坐在簸箕船的一邊,自己在另一邊故意晃動,使遊客在另一邊上下起伏、幾近失重,看起來彷彿在巨浪上搖擺隨時要掉進海裡。遊客從船上下來時往往大呼過癮。
筆者乘坐的簸箕船的船夫打開船上的音箱,隨著歡快的越南歌曲的旋律,搖動手中的長槳,在水中空中上下翻飛,簸箕船被他劃得飛速旋轉,上下左右翻騰,濺起朵朵浪花,而他依然穩穩地站在小船中央,他高超的技藝贏得一片喝彩聲。
簸箕船的特殊來歷
據傳,19世紀法國殖民越南時,對當地漁船課以重稅。當地漁民便用竹條編成圓形的大簸箕,並乘著這種簸箕船出海打魚。由於沒有船頭船尾,船身低、重量輕,每一項指標都達不到法屬政府對漁船課稅的標準,當地漁民因此得以逃避殖民者的漁船稅。
簸箕船一般都是漁民們的夫妻船,男人通常站在船頭,赤著腳,穩穩地立於船中,手握長槳划船,任憑風吹浪打,紋絲不動,如同釘在船上一般,他的女人則負責將捕撈的小魚、螃蟹、大蝦放入小盆裡,回家後共同享受海鮮美味。
簸箕船由當地專業的船工手工製造,這些船工的手藝往往是由造船世家代代相傳。在他們手裡,傳統的簸箕船必須要用嫩竹編制,因為嫩竹重量輕、韌性好。把嫩竹切成竹片,在陽光下曬乾,然後像編竹筐一樣編成巨大的簸箕。
編織簸箕船難度很高,編織匠要有強勁而巧妙的雙手,再加上嫻熟的技藝才行。編織匠家門前都打著短竹樁,作為編船的模子。通常由竹子皮編織而成,底部再刷上樹膠或桐油防水。
這看似簡單的工藝,要求很高,必須要編得嚴密紮實,在出海時才能經得起風浪的考驗。首先,要按尺寸把竹子切成段,刮去青皮層以備塗油,接著劈成篾片,曬乾後放在露天吸霜。其次,還要注意防雨,因為篾片淋雨後會變脆易斷,雨季必須準備大量的竹子,劈成篾片放在屋內晾乾。
編好簸箕船後,船工會先塗一層焦油,然後再塗一層牛糞,晾乾後再用一種當地特有的樹汁浸泡,最後放在太陽下暴晒使之乾燥。經過這樣多層處理的簸箕船,防水性能十分好,往往在海上漂幾十年都不會進水。據說一隻質量上乘的簸箕船,可以經歷漁民三代人的傳承,能夠承載歲月的侵蝕。
近些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很多新技術也用到了簸箕船上。除了傳統的竹編簸箕船,我們有時還能看到聚乙烯、玻璃纖維的船體或金屬皮的船體,有的船體還畫著越南傳統圖案的彩繪,甚至有的人還在簸箕船上裝了船帆或發動機。
作為漁船或被棄用
簸箕船,不論作為漁船,還是旅遊船,都很受歡迎,但隨著漁業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簸箕船作為漁船的功能逐漸萎縮。峴港在2016年發布了一條旨在保護近海漁業資源的法令,其中要求2016年—2020年逐步減少0.5噸以下的近海捕魚船隻,簸箕船恰好屬於這一類。
該法案還說,政府會給主動放棄小型漁船打魚的漁民一筆資金,用於尋找新的謀生之路。但很多人世代捕魚,簸箕船是他們祖祖輩輩謀生的工具。對於他們而言,缺乏其他的技能,即使得到一筆補助,也很快會坐吃山空。
在不久的將來,簸箕船作為漁船很有可能徹底退出歷史舞台,而僅作為越南特色的水上旅遊項目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