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0日 星期四

沒有傘的孩子更應該努力奔跑,父母千萬別用愧疚和溺愛,剪掉他的“翅膀”。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越是窮苦人家出生的孩子,越懂得父母的辛苦,從小就知道體諒父母,幫父母分擔。
而且,相比家境優渥的孩子來說,他們往往在學習上更用功,希望通過成績走出村子,跨越階級,徹底改變人生。
然而,不容忽視的一種現像是,如今很多家庭經濟狀況並不那麼好的家庭,反而養出了“富二代”。
他們往往攀比心強,為了趕時髦,買雙鞋就要花掉全家半個月的收入。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看著父母為整個家忙裡忙外,反倒心安理得。
當然,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與父母的不當教育有關。

越是家庭條件不好的父母,越對孩子心懷愧疚,因此為了不讓自家孩子比別人差,即使勒緊褲腰帶也要滿足他的需求。
這種心理可以理解,但從客觀的角度上來看,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越是窮人家,越喜歡給孩子吃這三碗飯
第一碗飯:孩子先吃,父母的碗裡卻空空如也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網上這個視頻,晚上一家三口到麵館吃飯,母親在外等候,父親和孩子一起,卻只點了一碗麵。
孩子大口吃著面,爸爸只是坐在對面看他吃,期間還向老闆要了個紙箱,作為投影板給孩子看動畫片。
看這位父親的打扮,家裡並不寬裕,全身都透露著“疲憊”二字。
店主免了這單的錢,還附送了烤腸和飲料,語重心長地配文稱:孩子,你一定要懂得什麼是愛。

母親沒進門,父親只是看著他吃,孩子卻也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哪怕給父母分一口呢?
毋庸置疑,這樣的父母很偉大,把所有都給了孩子。但兩個人都忍飢挨餓,換來孩子的理所應當,真的是合適的教育嗎?孩子又是否能理解父母的不易?
第二碗飯:肉永遠在孩子的碗裡
很多家庭中都有這樣的現象,餐桌上所有的肉,到最後全在孩子碗裡,父母的理由是:我不喜歡吃肉。
老家有個例子,有天親戚家的孩子來玩,夫妻倆買了炸雞腿招待,結果孩子回家時看到骨頭,沒聽解釋就大喊“你們為什麼背著我吃炸雞腿?”然後摔門離家出走。

說實話,就算父母吃了炸雞腿,孩子也不應該有這麼大的反應。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已經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相處模式,認為家中最好的東西都應該給自己。試想,這樣的孩子還會懂得感恩和孝順嗎?
第三碗飯:你吃吧,爺爺奶奶奶奶吃不了
有的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壓力很大,有時桌子上好不容易出現個葷菜,基本全夾到孩子和老公碗裡了。
不僅自己不吃,還要跟老人說:你們牙口不好,就別吃這些了。
然後告訴孩子:你吃吧,爺爺奶奶吃不了。

孩子的人生經驗都是從父母那裡習得的,這種行為他們都看在眼裡,等他長大後,“牙口不好”的就是父母自己了。
這三碗飯吃得越多,越易養出“不孝子”,父母不要陷入其中還不自知。
孩子剛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最終成為不孝子,一定是教育中產生了問題,我們要引以為戒、盡量規避。

培養懂感恩、會體諒的孩子,要注意哪些原則?
1)給予正面的言傳身教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講道理,而是具體的行為舉止。
如果父母尊敬老人、孝順老人,生活的點點滴滴孩子都會記在心裡。
生活,才是孩子真正形成三觀的地點,而父母的品格,就是孩子格局的起跑線。

2)在能接受的範圍內,滿足孩子的需求
所有家長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但經濟條件不一定允許。
既然如此,就要找到更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教他懂得感恩、奮鬥、胸怀大志。我們無法選擇出身,但知識可以給我們改變命運的機會。
孩子的需求如果無法滿足,父母也無需內疚,在保持全家生活水平的前提下,適當滿足就可以了。
沒有傘的孩子更應該努力奔跑,父母千萬別用愧疚和溺愛,剪掉他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