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些年的《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
再到近些年的《樂隊的夏天》、《我們的樂隊》。
我們對音樂類綜藝總有著異乎尋常的偏愛。
即使有些綜藝的豆瓣評分一季不如一季。
但一經播出還是會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
這背後是每個熱愛生活的人對音樂的熱愛。
音樂記載著人的悲喜。
通過音樂,我們能感受歌聲背後的故事,
也能追憶自己的故事。
儘管目前音樂類綜藝百花齊放,非常多不同的音樂風格被引入了人們的視線。
但很多人還是忽略了流傳在祖國大地上的寶藏——
民歌。
民歌,記載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就像是祖輩們不滅的意志。
薪盡火傳。
《原聲中國》
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生活著不同族群的人。
歌聲是人們共同的語言。
人們的一生都有歌聲陪伴。
歌聲能珍藏人最珍貴的記憶,也能傳唱集體的命運。
面對人世的無常,我們祈願超越平凡的人生。
這些天然之音,不經過雕琢,卻成為平民的詩歌,
它們跨越語言和地域,創造生命最動人的表達。
這是《原聲中國》的開篇詞。
在張涵予的娓娓道來中,揭開了人與歌聲的聯繫。
人的一生都應有歌聲相伴。
那些難以言說的喜悅和悲傷,最舒暢的表達就是放聲大唱。
人的一生也像是一首長歌。
命運的起伏對應著旋律的變換。
那些幸福的交織就是最動聽的和弦。
不像大型聯歡晚會上鶯歌燕舞、千人一面。
最純正的民歌飽含著土地的靈魂,更承載著歷史的變遷。
人們在蒼茫大地上千百年的悲歡,一代又一代英雄兒女向命運抗爭的史詩。
都化為歌聲,於土地的孩子們口中長久傳唱。
激昂、蒼涼,高亢、婉轉。
民歌是一個地方,一個民族的歷史。
我們從出生到離去都應有歌聲的陪伴。
生命的誕生值得歌唱。
生活在高寒山區的哈薩克人以游牧為生。
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他們的牧場零碎而分散。
為此,他們一年中經常要搬十幾次家。
即使家中有嬰兒也不例外。
為了讓嬰兒在奔波中更舒適,也為了方便。
他們設計出了隨時可以放到馬背上的搖籃。
並專為嬰兒舉辦搖籃禮,以求平安無事。
吾肯是一名護邊員,他所在的村莊靠近邊境線。
他的任務是協助邊防武警巡視邊境線,防止有非法偷渡的人入境。
每次巡邊,一去一回都要花費一周的時間。
吾肯的女兒即將舉行搖籃禮。
但不巧的是,那天他要早起去巡邊,不能親自給女兒舉辦。
日子到了,吾肯懷著不捨上路了。
儘管吾肯不在,可搖籃禮還是要辦。
孩子的爺爺挑了一隻肥壯的羯羊,將尾巴割了下來。
羯羊尾富含油脂,切碎後熬出清油是最好的潤膚油。
而為孩子塗敷羊油是搖籃禮不可缺少的步驟。
哈薩克人積累了養育孩子的獨特經驗。
新生兒從出生起的一個月內,每天都要用溫熱的鹽水泡浴。
洗完擦乾後,便要為孩子塗敷羊油。
在高寒山區,塗敷羊油能增強孩子的抵抗力,同時可以滋潤皮膚。
之後點燃松木,將孩子放進掛有貓頭鷹羽毛的搖籃,為孩子接上特殊的導尿管。
這樣既能讓孩子睡個安穩覺,還能在夢裡得到保護。
再按照傳統的方式捆綁雙腿,將孩子固定在搖籃裡。
最後,輕輕地晃動搖籃,讓歌聲伴孩子入眠。
我的心肝寶貝非常可愛
向上天祈求你的健康平安
這邊女兒在舉辦著搖籃禮,另一邊吾肯在巡視著邊境線。
這裡的冬天非常寒冷,溫度最低可達零下65度。
因為條件所限,護邊員們還經常需要在外露營。
還好巡防線上有小木屋,可供他們短暫休息,暖和身體。
吃了幾口乾糧,喝了一杯熱茶。
緩過勁來的他們,第一時間也唱起了歌。
這些護邊員們長時間在邊境工作,孩子都是妻子在照顧。
所以他們難得的空閒時間裡,聊的都是妻子和孩子。
就連唱的歌裡都是——
一匹小馬駒跟著我們
自由地奔馳
再見了,我的愛人
不知何時還能相見
遵守你的諾言
一生都是你的人
為生命祈福的歌與思念妻子的歌共同響起。
這其中充滿了同一種愛的呼喚——
家。
生命的成長值得歌唱。
對於成長,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慶祝方式。
按照哈薩克族的習俗,男孩子5歲後就要進行割禮。
這是最重要的成人儀式。
吾仁過完年就滿六歲了,爺爺打算為他舉辦割禮儀式。
“長大有什麼好的?”
年幼的吾仁尚不理解長大的含義。
但沒有人是在懂得長大的含義後才長大的。
爺爺挑好了日子,買好了馬準備宴請賓客。
正式進行割禮前,還需先進行邀請禮。
在爺爺的帶領下,他騎著馬穿過村莊,邀請人們參加他成人的儀式。
接到邀請的鄉親們,都要在吾仁腰上掛一條吉祥的毛巾,在馬褡褳裡塞些糖果,並送上美好的祝詞。
一路上,爺爺誇讚吾仁長大了。
但吾仁還是不懂,他好奇的問了一連串的問題——
“我哪里長大了?我並沒有長大呀。”
“我會經常長大嗎?”
“是明天就長大了嗎?”
這些問題爺爺也沒有答案。
割禮如期舉行。
儘管打了麻藥,但手術的疼痛還是使吾仁嚎啕大哭。
對於長大,吾仁頭一次有了自己的認知——
疼痛。
哈薩克人說,歌聲和馬是他們的一對翅膀。
他們生命中的每個時刻都有歌聲陪伴。
割禮很疼,吾仁不停地抹眼淚。
但在媽媽的歌聲中,吾仁還是漸漸平靜了下來。
美好的時光一去不返
春風拂面時,我就懷念童年
小時候天真無邪惹人喜愛
時光太短,歲月流逝太快
與哈薩克人相比,洞頭人的成人禮會晚一些。
七夕成人禮是洞頭獨有的風俗。
由於洞頭漁民居多,常年海上作業隨時可能面臨生命危險。
所以在16歲過成人禮是為了讓漁家孩子快些長大,早日承擔家庭的責任。
張瑜桐今年16歲,即將舉行成人禮。
但因為爸爸在半年前去世,依洞頭人的慣例,成人禮不能在家中舉行。
媽媽決定帶她去海上過一次特別的成人禮。
十六歲的成人禮需要準備十六樣貢品。
爸爸走後,媽媽在工廠打工,收入微薄。
為了減輕媽媽的負擔,張瑜桐經常去灘塗上。
她按照爸爸以前的教導,細心地尋找泥潭中的海蟹、海貝和小魚。
一天下來,運氣不錯的話可以去市場上換點錢。
她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找到了成長的含義——
責任。
終於到了七夕,張瑜桐和媽媽也做好了準備。
她們摸著黑出發,迎著朝陽前進。
在海邊的礁石上,她們點燃了七星亭,許下了祝愿。
七月初七天門開
七星娘娘下凡來
有花有粉請你來
祈求百姓保平安
七月初七天門開
七星娘娘坐蓮台
有花有粉請你來
保佑孩子平安免禍災
經過出生、成長,剩下的就是無可迴避的死亡。
死亡儘管令人悲傷,但也同樣值得歌唱。
無論是為了感懷紀念,還是為了遺忘傷痛。
孟桂花是鄂倫春人,一生經歷過四次婚姻。
她的最後一任丈夫在不久前剛剛過世。
丈夫生前很愛她。
為了她帶來的兩個女兒,他們二人一直沒有生育。
她覺得丈夫是上天在她經歷過種種磨難後,送給她的禮物。
因此,她想用鄂倫春人的方式給丈夫找一個靈魂依託的地方。
“我不能不讓他見我們的山神!”孟桂花動情地說。
鄂倫春人過去生活在山林中,最尊崇山林之神“白那恰”。
孟桂花想用本族的儀式“立山神”,讓丈夫死後得到山神的護佑。
按照當地最後一個薩滿的指點,她找到了一位精通刻山神的獵人。
儀式前夜,激動的孟桂花在酒桌上袒露了心聲。
她回憶起了丈夫的好。
更懇求獵人將她和丈夫的故事講給山神。
好讓山神知道,她求人刻山神,求的就是個愛。
防火期過後,終於可以走進森林去刻山神。
在薩滿所說的林子中,孟桂花找到了一棵高大的樟子鬆。
禮敬地跪拜過後,獵人開始刻山神。
過去,每到一片山林,鄂倫春人就會把山神刻在百年大樹上。
他們認為,這樣就能與這片山林共同沐浴在神靈的庇護之中。
在鄂倫春人的世界裡,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神靈主宰。
為了獲得諸神的賜福,他們要向神靈祈禱、獻祭。
而唱歌無疑是最重要的環節。
鄂倫春人在唱給山神的神歌裡,充滿了他們的感恩之情。
從今以後,讓鄂倫春人都富裕起來
好好保佑我們
過紅紅火火的日子
您是世上最大的神
孟桂花終於完成了心願。
她會帶著對丈夫的承諾好好活下去。
而這蒼涼的歌聲也不會就此為止。
它將和人們的思念和最美好的期盼一起,在莽莽雪原中經久迴盪。
無論哪裡的民族,歌聲裡都充滿了對平安、幸福的渴望。
曲調飽含著情感,歌詞滿懷著期願。
哪怕你聽不懂歌聲在唱什麼。
但你卻能感同身受的體會到它揮灑的情感。
因為它源自人心底最根本、最真摯的地方。
就像湧動的血液、吞吐的呼吸。
歌唱是人“活著”的基本需求。
如同生命的本能。
電影鋪子
電影大餐、生活甜點,葷素搭配,常吃不累